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UPI的故事 | 曹哲静:多样的启发,温暖的相伴

曹哲静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5

为庆祝《国际城市规划》创刊40周年,编辑部特别策划了增刊“我与《国际城市规划》的故事”,通过征文和邀稿等方式,我们最终收集并甄选出了55个故事。从8月19日开始,公众号推出“我与UPI的故事”连载,希望与读者们分享这40年来的珍贵点滴。



《国际城市规划》一直是我读研期间必读的学术期刊之一,在科研写作的过程中给了我多样的启发。它不仅展现了最前沿的世界各地规划理论、实践、案例,把握了我国一系列规划改革中可借鉴国际案例的本土化探索模式,更在多源数据融合的时代关注与时俱进的城市研究方法。


《国际城市规划》文章主题与风格的变迁也反映了我国规划学者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发展:早期尚叫《国外城市规划》时多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规划经验介绍为主;近年来随着国内规划实践的兴起和学科理论的发展,《国际城市规划》一方面逐渐转向国外的规划经验对中国规划的启示,另一方面也不断挖掘中国本土化规划现象(如收缩城市)和中国规划实践海外输出的经验(如“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产业园区建设模式),同时敏锐地响应新数据环境下的规划实践和城市研究的新探索;未来随着我国规划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规划实践经验的进一步扩展,更加平等地参与国际对话,相信我们将看到更多中外规划理论实践的比较研究体例。


此外《国际城市规划》的公众号制作贴心精良,生活中也温暖相伴。公众号每日会推送期刊文章的精华版和完整版,方便读者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每一篇文末都会链接到同一主题的其他相关文章,从而形成对某一内容的系统性了解;“海外行思”等专栏通过邀请海外留学生带来了第一手资讯内容。在纸刊发行的同时,移动端社交媒体的推广让读者随时随地获取文章发表信息和各类资讯,且能够轻松地参与互动讨论,改变了以往仅能在特定环境下利用整块时间阅读的不便。


我读博期间曾在《国际城市规划》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发表在2018年第6期的《荷兰空间规划中水治理思路的转变与管理体系探究》,另一篇发表在2018年第1期“数字化城市设计”专辑中的《基于传感设备和在线平台的自反馈式城市设计方法及其实践》。投稿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国际城市规划》审稿过程的高效透明;编辑校对认真负责。之后当有读者提出讨论意见时,编辑会及时返回作者信息以促进读者和作者的充分交流。


在《国际城市规划》创刊40周年之际,衷心祝愿它越办越好,成为海内外规划学者共同探讨中外规划理论实践的优秀平台!


作者:曹哲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生,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城市研究与规划系(DUSP)联合培养博士生


相关阅读
林雄斌:从读者到作者和审稿人的一些感想
申明锐:在国际化定位中保持学术的敏锐度
张衔春:征途漫漫,10年有你


排版: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